原创 赵芸巧 复旦青年
“
2020年9月23日,《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发布,为复旦大学应届毕业生开启了落户上海的“绿色通道”。
新政之下,2020届复旦大学应届生们第一次走上这条“绿色通道”,享受畅通的同时,也体会着坎坷。
应届毕业生的焦虑,一方面来自能否取得上海户口,另一方面来自取得户口之后,如何在这座城市更好地生活。
”
复旦青年记者 赵芸巧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姜辛宜 编辑
2020年11月24日,杨超越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网络舆论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评论称,反观名校毕业仍难落户的现象,杨超越落户上海“让寒窗苦读的人心寒”。在豆瓣APP的回帖中,这条评论最高赞的回应是:“现在可以,出new政策了。以前的不行,生不逢时。”
“new政策”指的是2020年9月23日发布的《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评分办法规定,复旦大学等四所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
对复旦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一新政是落户上海的一条“绿色通道”。
复旦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显示,毕业生留沪率为72.75%。对此,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这样解读:“福利更高,水更干净,保障更健全,医院更好,学校更好……这座城市本身的卓越,带动了人们在此居留的意愿。”
新政之下,2020届复旦大学应届生们第一次走上这条“绿色通道”,享受畅通的同时,也体会着坎坷。
攒够72分
“最高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27分;
“硕士、研究生——24分;
“学士、本科生——21分。”
“学习成绩:
“一级(成绩综合排名前25%)——8分;
“二级(成绩综合排名26%-50%)——6分;
“三级(成绩综合排名51%-75%)——4分;
“四级(成绩综合排名76%-100%)——2分。”
“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荣誉称号”、“学术、文体竞赛获奖”、“科研创新”……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2016级本科生宋安雅一项项看下去。出国读研的升学计划在海外疫情中搁浅,她开始考虑留在上海工作。本科成绩专业第一的她此刻发现,在这套评分机制中,自己还凑不够落户上海需要的72分。
外地户口变成上海户口,一般有六种方法:高校应届生达到标准分落户、留学生回国落户、上海居住证转上海户口、特殊人才引进、投靠落户、政策移民。其中,“高校应届生达到标准分落户”是多数申请上海落户的大学生采取的方式:依据一套评分办法,把自己的各项条件转化为对应的分数,分数总和达到标准分即可落户上海。在每年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里,落户标准分都为72分。
复旦大学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吴涵韬大三时看过当年的积分落户评分规则,简单统计后,他“感觉算下来自己分数还超了很多”。
那时的他没有注意到积分落户的评分细则:有的分数不能叠加,有的项目有最高加分限制——因此也不会想到,一年后正式进行落户申报时,他的最终得分是:71。
吴涵韬发现,在这套评分办法的竞赛加分部分中,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容易得分。“文科生最多去参加一个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其他加分多的那些数学竞赛、机器人竞赛,显然是对理科生的。”
▲《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中关于竞赛获奖加分部分/图源:《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
2020年9月23日前,除了此前规定可以直接落户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几乎所有希望通过积分制落户上海的非上海生源应届生,都面临着72分的红线。吴涵韬和朋友讨论后得出结论:“本科生落户确实难度还是挺大的,基本上你该拿的奖都得拿,才能勉强够这个分。”
但2020年9月23日之后,这团沉重的云从一些人的肩头消散了。
绿色通道开启
由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上海户籍的受理时间临时被分成两段:第一批申请为2020年6月15日至2020年8月28日;第二批申请为2020年11月30日至2020年12月31日。
这意味着,第一批落户申请时,新政策尚未出台。尽管为那个严格算出的“71分”担心,吴涵韬仍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所在的律所提交了落户申请;宋安雅找到一份金融公司的工作,但由于积分不够72分,仍以为自己不能落户;“不喜欢定居,喜欢到处跑”的林思河则拿着家乡的户口,在北京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常常因为项目全国各地飞。
变化出现在9月23日。
吴涵韬正坐在律所的工位前办公,突然收到同桌同事的消息。这位同事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落户上海不必计算积分,正打算今年和吴涵韬一起办理上海落户。从新政策来看,这一次,两人都可以落户上海了。
宋安雅的父母比宋安雅更早得到消息。一端河南,一端上海,父母和孩子隔着900多公里一起激动。“本来如果没有这个政策的话,我可能还要等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办理居住证转户口)。”
同样的消息在林思河的朋友圈里刷屏。已经成为“校友群”的班群里,辅导员转发了新政策的推送。她疑心政策被人过度解读,于是去上海市政府的官网上查询——只看到文件上新增了一句话,没有相关解释,更觉得“像假消息”。
这句话落在《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毕业生要素分”一栏的最后——原来的“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列入普通高校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全日制且完成学业并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的政策”后,紧跟着一句:
“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
这句话,成为了这四所学校应届毕业生落户上海的“绿色通道”。
一方面,他们卸去了积攒积分的压力,“不再需要在本科期间赶着参加比赛,顺利毕业就可以了”,吴涵韬说。另一方面,因为积分不够而未申请第一批落户的应届生,原本大多打算工作后取得居住证再转为户口,或者以留学生回国的方式落户上海,但新政使他们在第二批申请中取得上海户口成为可能。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这样解读这一试点范围的扩大:“户籍改革的本质就是应该逐步扩大,使得城市的门槛越来越低。这样的改革才是正确的方向……中国国内移民政策也应该更加自由开放。这是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和人口流动日益活性化相伴随。”
新政发布几天后,林思河的疑虑终于消散了。她打电话给复旦大学就业中心,电话那头确定了这一新政的真实性,并表示将尽力帮助学生就业,三方协议等手续也可以补办。这让林思河感到学校在“全力支持我们”。
原本从未考虑过落户上海的林思河动心了。她向公司申请了内部调动,从北京调回上海的子公司,开始准备落户材料。
摸着石头过河
新政发布时,第一批申请已经结束,受新政影响打算落户上海的人们都在等待第二批申请期。此后的三个多月里,未预料到的新情况扑向他们。新的政策、新的材料、新的疑惑、新的麻烦,申请落户仿佛摸着石头过河。
林思河找不到关于落户申请材料的权威政策解读。由于不确定这四所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生需要的特殊材料,她只能参考2019年积分落户的情况,再打给上海学生事务中心,一条一条地问自己关于申请材料的困惑。后来回到复旦大学校园给手续盖章时,她特意提前写了备忘录,以防在复杂流程中出错。
“1、先去就业办,三方盖章,四六级证书盖章,就业推荐表打印
“2、去院系,就业推荐表签字盖章,拿个人信息表的备案表
“3、备案表去一教左手第一个教室盖章
“4、回就业办,备案表和就业推荐表盖章”
“搞不太清楚,后来也没有官方的解读,(落户申请方法)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大家口口相传。”
上海市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发布的官方文件里,除了那句“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还有一句——“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
宋安雅为这个模糊的表述感到不安:“大家都在问,这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一篇解读新政的公众号推文将其解读为“基本条件就是积分够”。宋安雅感到失落。她在官方文件中找到一个政策咨询电话。打过去,占线。再打,还是占线。她明白是太多人在打,排着队慢慢等。10分钟后,电话终于接通,电话那头告诉宋安雅,她是复旦大学应届生,落户不需要积分。“当时很高兴,知道差不多可以落户了。”
继续往下看,她又发现政策文件里提到,落户需要“计算机等级证书”。宋安雅没考过这个证书,立刻慌张起来。再一次拨打,漫长的等待,接通。对方告诉宋安雅,“走绿色通道的学生落户不需要这个证书”,她的心第二次安定下来。
接着,她又发现员工办理落户需要企业完成“受理经办机构申请”。她去问公司的HR,得知公司没有申请过。一颗心渐渐收紧。HR安慰她:“没事,我们可以去申请。”但他们很快意识到,申请期限已经过去了。
宋安雅拨通政策咨询电话,那头第三次给出令她安心的回答:企业其实并不属于“受理经办机构”,没申请过不会影响宋安雅落户。她终于松了口气:“这才算是差不多搞定了。”
吴涵韬也在担忧。作为第一批申请的复旦大学应届毕业生,他不确定自己的申请是否会被依照第二批的新标准审核。幸运的是,经过确认,他只是需要补充部分材料,但依然适用新政。
得知新政出台后,他把消息转发给了同班同学王木木。新政出台前他们就讨论过落户事宜,从吴涵韬这里了解到新政之后,王木木也开始为第二批落户申请做准备。
但即使朋友们“口口相传”,也并非每个人都能搭上新政的快车。
林思河曾经的班群里,已经在杭州就业的同学“觉得有些亏”,还有同学玩笑道:“现在研究生退学来得及吗?”
“这个政策不是为了解决2020届的本科生的问题的,因此,如果有一道政策线的话,肯定会有一些政策线之前的人口享受不到政策的利益。”任远这样解释。
另一重担忧在于时间。吴涵韬和他的三位同事都在第一批提交了落户申请,2020年8月28日第一批申请截止后,一位硕士毕业的同事的落户申请在9月底就通过了,11月底,另一位硕士毕业的同事也收到了批复。吴涵韬和另一位同样本科毕业同事的落户申请截至发稿前仍无回音。
记者电话咨询一家落户中介机构时,曾问到申请批复的时间问题。
“不好办就找我们,我们能帮你省时间,你自己办可能好几个月,我们办的话很快。”
“为什么你们会更快啊?”
两秒的沉默后,电话那头表示,因为机构在申请落户方面的专业性,一开始就能规避审核材料中的所有问题,而“你自己(把申请材料)拿到窗口,窗口的工作人员每次可能只在你的材料里挑一两个问题跟你讲,下次你还要去,再下次还要去,来回跑”。
▲制图:温瑞琪
落户上海后怎样?
上海户口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萦绕在许多应届毕业生的心头。
“除了享受更好的医疗,落户其实也没什么好处,买房买不起,我也不想结婚生小孩。”方便子女落户上海,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是应届毕业生落户上海的原因之一,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6级本科生陈陈不这么想。“万一我有了小孩,我也不想他像‘鸡娃 ’(被父母不断“打鸡血”督促学习的孩子)一样,让他再经历我那段时间,让他随便快点长大就算了。”
更尖锐的问题是买房。上海高涨的房价让他们怀疑这份上海户口的意义,林思河先前未计划在上海落户的原因之一就是“买房买不起,这么贵,自己压力太大了。”
“每年复旦毕业大约一万个人,这四个学校就是四万人,人群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增长……大量人口涌入上海以后,必然对于房子的需求会增多,那么房价会进一步涨。”关于房价,宋安雅还有更进一步的猜想:也许从2020年起,毕业、落户、买房会成为年轻人们一个新的“内卷”方向。“大家在学校的时候,除了想我是要读研,还是出国,还是考研,还是工作以外,可能还会考虑怎么样买房。太卷了。”
应届毕业生的焦虑,一方面来自能否取得上海户口,另一方面来自取得户口之后,如何在这座城市更好地生活。任远认为,第一重焦虑需要依靠继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来消解,而对于拿到户口后的焦虑,任远认为,不能全部寄希望于户籍制度改革,还“需要城市经济活力的扩张、教育福利的提高、住房市场改革等城市社会政策的相应改革”。
2020年12 月31日,第二批落户申请就将结束,距离新政发布已经过去三个月,踏进这条绿色通道的第一群人还没有走到出口。而“留在上海”的愿望却已经在